支那一詞,源自「秦」的轉音。
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1906—1978),在《中國通史》第24章〈秦漢之武功〉(第144頁),作了扼要的說明:
「中國自嬴秦(按:公元前221—前207)御宇,建立強有力之中央政府,劃疆定界,震讋(按:震懾)四鄰,國族之意識日濃,文化之播揚日遠,西人至今以支那呼吾民族國家,支那者蓋秦之轉音,西方各國之知有中國,蓋自嬴秦始也。」
日本學者實藤惠秀教授(Sanetou Keishuu, 1896—1985)亦認為,在支那一詞來源的眾多說法中,此說最為人接受。他在《中國人留學日本史》第4章第29節〈國號問題〉(第128頁)說:
「秦始皇(按:贏政,前259-前210)聲威遠被印度(按:時稱「身毒」),而秦字的讀音是chin,印度人在chin之後加上母音,向東流入中國,向西傳到歐洲。在歐洲,中國讀作Chi-na,China或Chine。中國唐代(按:618-907)僧侶到印度學習佛法,在該國聽到別人稱中國為Chi-na。正如一般出洋人士一樣,這些僧侶也愛倣傚別國語言,故稱中國為Chi-na(支那)。在他們所譯的佛經上,往往出現『支那某地某人譯』字樣。Chi-na的寫法有支那、脂那、至那等。Chi-na作為國名,也沿用印度語的讀音,寫震旦或振旦。」
實藤教授指出,支那對於中國人來說,只是用漢字寫出Chi-na這個外來詞的結果而已。
說明:
.《中國通史》,中正書局(台北)1992年5月重排本第一次印行。
.《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