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唐明皇真愛楊貴妃?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傳誦千古,說的是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感動人心。歷史學家史式教授,在〈兩截人物李隆基〉一文直指,李、楊二人不可能存在真愛情。

史教授說:

「李隆基納楊玉環為妃,是一件極其醜惡的父奪子媳的亂倫行為。……二十二歲的楊玉環不愛與自己年齡相當的白馬王子(按:壽王李瑁)卻甘心情願地投入年已五十六歲的老公公(按:李隆基)的懷抱,誰會相信

「楊玉環成為貴妃之後,選美照樣進行李隆基還和她的三個姐姐(按: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亂七八糟。」

史教授又指出,李隆基下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之前,只「猶豫了一下」——「陳玄禮前奏曰:『國忠謀反伏誅,貴妃不應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玄宗曰:『朕當自處之。』倚杖傾頭而立。」

亦「爭取了一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奏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玄宗曰:『貴妃常居深宮,焉知國忠謀反?』」

李隆基為了自保,最終下令殺了楊貴妃。哪裏有「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悲愴?


〈兩截人物李隆基〉載於《野史的真實——帝王往事新說》


 說明:

.唐玄宗李隆基(685武則天垂拱1—762唐肅宗寶應1年),712先天1年(27歲)—755天寶1470在位43年。

.楊貴妃719唐玄宗開元7—756唐肅宗至德1年,約38歲),永樂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人。她的名字,《舊唐書》(卷51列傳第1后妃上)和《新唐書》(卷76列傳第1后妃上)兩部正史均沒有記載。《舊唐書》說她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

.白居易772唐代宗大曆7846唐武宗會昌6年),祖籍太谷(今山西省太原市晉中市太谷縣),出生於河南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白氏長慶集》傳世

.史式(1922—2015),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自學成為歷史學家,曾任聞記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重慶師範大學教授等職。有:《中華民族史研究》《太平天國大詞典》(與太平天國史專家郭毅生合編;著有:《史式談史叢書》(4冊:《皇帝是個什麼東西》、《古來冤案知多少》、《清官貪官各行其道》、《太平天國不太平》)、《史式新說帝王往事》、《我是宋朝人》、《戚繼光》、《歷史傳承與創造未來》、《中國不可無岳飛》、《皇權禍國》、《中華民族史》(合著)、《台灣先住民史》(與黃受民合著)等。

.《舊唐書》,原名《李氏書》,全書200卷(本紀20、志30、列傳150)。記618唐高祖(李淵)武德1907唐哀帝(李柷)天祐4年史事。撰者劉昫(888唐昭宗文德1年-947後漢高祖天福12年),涿州歸義(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945後晉出帝(石重貴)開運2年,招撰《舊唐書》。

.《新唐書》,全書225卷(本紀10、志50、表15、列傳150,成書於1060宋仁宗(趙楨)嘉祐5年。撰者:宋祁(998北宋真宗咸平1年-1061北宋仁宗嘉祐6年,安陸人,即今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歐陽修(1007北宋真宗景德4年-1072北宋神宗熙寧5年,吉州廬陵人,即今江西省吉安市)、范鎮(1007北宋真宗景德4年-1088北宋哲宗元祐3年,華陽人,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呂夏卿(1018北宋真宗天禧2年-1068北宋神宗熙寧1年,福建晉江縣人,即今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

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正史中的唐玄宗皇后






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后王氏,事跡見於《舊唐書》〈卷51列傳第1后妃上〉、《新唐書》〈卷76列傳第1后妃上〉。從兩部正史看,王皇后有識見且寬厚待人。



她的出生年份,兩部正史均沒有記載;只說她嫁給李隆基時,李隆基的身份是臨淄王:「上為臨淄王時,納后為妃」(舊唐書),「帝為臨淄王,聘為妃」(新唐書)。李隆基在693武則天長壽2年封臨淄王,時年8歲,是故推斷二人年齡相若。



她曾參與謀劃李隆基在710唐少帝唐隆1年(25時發動的政變(唐隆之變):「上將起事,頗預密謀,贊成大業」(舊唐書),「將清內難,預大計」(新唐書)。



她當了皇后12年,由李隆基27歲登基的712先天1年至724開元12年被廢。



她亡於724年唐玄宗開元1210月,即因符厭之事於「開元12年秋7月己卯」(舊唐書)被廢為庶人後的3個月,時年應在40歲上下。



她恢復皇后名譽的時間,在她死後38年(762唐肅宗寶應1年),由李隆基的孫子、唐肅宗李亨的兒子——唐代宗李豫「雪免,復尊為皇后」(舊唐書)。



她之由皇后變為庶人,直接原因是符厭之事。根本原因是失寵:「后以愛弛」「帝密欲廢后」新唐書)、沒有子女:「久無子」。她之復尊為后,很大原因是她善待宮人而獲愛戴與懷念「然撫下素有恩,終無肯譖短者」 (舊唐書),「後宮思慕之」(新唐書)。





說明:



.《舊唐書》,成書於945五代後唐出帝開運2年。全書200卷,分本紀20、志30、列傳150。劉昫(888唐僖宗文德1年-947五代後漢高祖天福12年)等撰。



.《新唐書》,成書於1060北宋仁宗嘉祐5年,比《舊唐書》晚115年。全書225卷,分本紀10、志50、表15、列傳150。歐陽修(1007北宋真宗景德4—1072北宋神宗熙寧5年)、宋祁(998北宋真宗咸平1—1061北宋仁宗嘉祐6年)、范鎮(1007北宋真宗景德4—1088北宋哲宗元祐3年)、呂夏卿(1018北宋真宗天禧2—1070北宋神宗熙寧3年)等撰。



.王皇后(?—724唐玄宗開元12年),家鄉在同州下邽,即現在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北部。她是南梁大官冀州刺史王神念的後代王神念原籍大原祁縣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生於451南朝宋文帝元嘉28年,卒於525南朝梁武帝普通6年。她的父親王仁皎(?—719唐玄宗開元7年),官至太僕卿,李隆基當皇帝後獲授開府儀同三司、邠國公。她的兄長王守一(?—724唐玄宗開元12年),李隆基當皇帝後獲授銀青光祿大夫、太常卿,封晉國公,並娶了李隆基同父異母妹清陽公主薛國公主,因符厭之事被殺。



.唐玄宗李隆基(685武則天垂拱1—762唐肅宗寶應1年),712先天1年(27歲)—755天寶1470在位43年。



.唐肅宗李亨(711唐睿宗景雲2—762唐肅宗寶應1年),756至德1年(45歲)—762寶應151歲)在位6年。



唐代宗李豫(727唐玄宗開元15—779唐代宗大曆14年)762寶應1年(35歲)—779大曆14年(52歲)在位17年。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三朝國丈看不見女兒封后






三朝國丈何許人也?

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420589),歷仕北魏(386—534)、西魏(535—556)、南梁(502—557)、北周(557—581)的獨孤信是也。

《周書》卷16列傳8,記:「信長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貞皇后;第七女,隋文獻后。周隋及皇家,三代皆為外戚,自古以來,未之有也。」

獨孤信的7個女兒中,3個先後在北周、隋(581—618)、唐(618—907)三朝封后。三門親家,與他關係密切。長女明敬皇后,嫁給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毓的父親宇文泰,曾與他同列西魏八柱國大將軍。七女文獻皇后嫁給隋文帝楊堅,楊堅的父親楊忠,曾是他的手下大將。四女元貞皇后,嫁給唐世祖李昞,李昞的父親李虎,亦是西魏的八柱國大將軍之一。

遺憾的是,三個女兒封后的風光,獨孤信沒有看到。他死於557北周孝閔帝元年4月,大女婿於當年9月繼承異母弟宇文覺的王位,長女於翌年(558北周明帝2正月封后;七女婿於他死後24年(581北周靜帝大定元年取代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七女封后;四女的兒子李淵在他死後61年(618隋恭帝義寧2年)奪取他玄外孫楊侑的帝位建立唐朝,四女被追尊為后。



說明:



.獨孤信(504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57北周孝閔帝元年),河南洛陽鮮卑族,祖籍雲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北史》卷61列傳第49,記他「本名如願」、「美容儀善騎射」。他有87女。8子是:獨孤羅獨孤善、獨孤穆、獨孤藏、獨孤順、獨孤陀、獨孤宗、獨孤整

.明敬皇后?—558北周明帝2年),《周書》卷9列傳第1,記:「明帝獨孤皇后,太保、衛國公信之長女。帝之在藩也,納為夫人。二年正月,立為王后。四月,崩,葬昭陵。武成初,追崇為皇后。」

.文獻皇后獨孤伽羅(544西魏文帝大統10年—602隋文帝仁壽2年),《北史》卷14列傳第2后妃下,記:「隋文獻皇后獨孤氏,諱伽羅,河南洛陽人,周大司馬、衛公信之女也。信見文帝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時年十四。帝與后相得,誓無異生之子。后姊為周明帝后,長女為周宣帝后;貴戚之盛,莫與為比,而后每謙卑自守。及周宣帝崩,隋文居禁中,總百揆。后使李圓通謂文帝曰:『騎獸之勢,必不得下,勉之!』及帝受禪,立為皇后。」

.元貞皇后(生卒不詳),《新唐書》本紀第1高祖,記:「皇考曰元皇帝,廟號世祖,妣獨孤氏曰元貞皇后」;列傳第1后妃上記:「始,元貞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嚴,諸姒娣皆畏,莫敢侍。」



.宇文泰(507北魏宣武帝正始4—556西魏恭帝3年),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南)鮮卑族,是北周建國的奠基者,被追尊北周太祖。

.宇文毓(534北魏孝武帝永熙3—560北周明帝武成2年),宇文泰庶長子,北周明帝,557—560年在位。

.宇文覺(542西魏文帝大統8—557北周孝閔帝元年),宇文泰嫡子,北周開國君, 557年正月即位,在位不足1年,諡孝閔帝。



.楊忠(507北魏宣武帝正始4—568北周武帝天和3年),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建立後,被追諡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楊堅(541西魏文帝大統7—604隋文帝仁壽4年),隋朝開國君隋文帝,581604在位。

.楊侑(605隋煬帝大業元年—619唐高祖武德2,楊堅的曾孫,隋朝第三位皇帝隋恭帝,617618在位。



.李虎唐太祖,?—551西魏文帝大統17年),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人,孫子李淵建立唐朝後,追諡為景皇帝,廟號太祖。

.李昞(514北魏宣武帝延昌3—572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兒子李淵建唐後,追諡為元皇帝,廟號世祖。

.李淵(566北周武帝天和元年—635唐太宗貞觀9年),唐朝開國君唐高祖,618626在位。



.西魏的八柱國大將軍: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元欣、隴西郡公李虎、趙郡公李弼、南陽公趙貴、常山公于謹、彭城公侯莫陳崇、河內公獨孤信。

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國父革命思想之萌芽






95年前(1923年/民國12年)的220日,上午11時至中午1時,57歲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香港大學禮堂(Great Hall)的演說中,談到他的革命思想源自香港殖民地:

Where and how did I get my revolutionary and modern ideas?

I got my idea in this very place; in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國父在香港讀書時間超過5年。1884415日至同年冬天(18,在中央書院讀高中;1887101日至18927232126),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習西醫其間,看到香港的衛生與風俗,均比家鄉香山優勝;疑問當時香港開埠只有七、八十年,而內地已有數千年,何以香港在英國管治下如許妥當?復見香港腐敗不多,而內地腐敗習以為常,判定關鍵在於政府本身素質的優劣。

國父要為國人建立一個良好政府,決心走上革命救國救民之路。



說明:

.中山先生出生於1866清同治5年,卒於1925民國14年。家鄉是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即現在的廣東省中山市南節區南蓢鎮翠亨村。

.香港大學禮堂(Great Hall),在中山先生演講後33年(1956年)改稱陸佑堂(Loke Yew Hall)。

.香港華人西醫書院(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創立於1887年,中山先生為第一屆畢業生;1907中山先生畢業15年後),改稱香港西醫書院;辛亥革命同年1911年,中山先生畢業19年後,併入剛成立的香港大學,稱香港大學醫學院;2006年,改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中央書院,創立於1862年,在1894年改稱皇仁書院。這是中山先生離校10年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