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康有為香港遊啟西學之門




康有為(1858咸豐8年—1927民國16年)1898清光緒24611日至921日維新變法的骨幹人物。康先生主張滿清政府仿傚西方君主立憲的政治思想,啟迪於香港遊。

《康南海自編年譜》記康先生於1879光緒521歲時,首次遊歷香港殖民地,「覽西人宮室之環麗,道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

此情此景,引發康先生對西方治國法度的探索:「乃復閱《海國圖誌》、《瀛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書,為講西學之基矣。」

康先生閱讀的《海國圖志》和《瀛寰志略》,究竟是怎麼樣的書?

《海國圖志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部介紹世界各國巨著。全書80多萬字、100多幅圖,成書於1843清道光23年(50卷本)至1852清咸豐2年(100卷本),內容廣及歷史、政治、地理、風俗、科技。作者為清代思想家魏源1794清乾隆59年—1856清咸豐6年)。《清史稿·列傳273·文苑3》記「晚遭夷變,謂籌夷事必知夷情,復據史志及林則徐所譯西夷四州志等,成海國圖志一百卷。」魏源得清代名臣林則徐(1785乾隆57年—1850道光30年)的譯作《西夷四州志》,並搜羅大量中外史地資料,寫成《海國圖志》。他在〈序〉中表明寫作目的:「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即是說,要應對海國海外國家)的侵擾,必先了解海國的情況,學習海國的科技。

《瀛寰志略》的內容,依次介紹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各國政治體制、風土人情。全書10卷,約14萬字,40餘圖,成書於1849清道光29年。此書由清代學者徐繼畬(1795清乾隆60年—1873清同治12年),以其在福建、廣東、廣西做官時所獲西學知識編寫而成。作者特別推崇美國民主政體,在第9卷〈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他這樣描述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按:秦末的陳勝、吳廣),割據雄於曹、劉(按:三國的曹操、劉備),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



說明:

.康有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銀河社區蘇村)人,1895光緒21年(37歲)進士。於1898光緒24611日至921日(40歲),協助清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清同治10年—1908清光緒34年)推行維新變法,失敗告終。

.魏源,邵陽(今湖南省邵陽市)人,1822道光2年(28歲)舉人,1844道光24年(50歲)進士,曾任高郵今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知州等官職。據《清史稿》,他的著作有《書古微》12卷、《詩古微》20卷、《聖武記》14卷、《元史新編》95卷、《海國圖志》100卷、《古微堂內集》3卷、《古微堂外集》7卷、《古微堂詩集》6卷,與地理學家鄒漢勛(1805清嘉慶10年—1854清咸豐4年)合撰《堯典釋天》1卷。

.徐繼畬,山西代州五台縣(今山西省忻州市土石山區五台縣)人,1826道光6年(31歲)進士。曾任廣西潯州知府、廣東按察使、兩廣鹽運使、福建巡撫、福建布政使、太僕寺少卿,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管新設同文館 (按:培養洋務人才)事務。